地理标志科学研究的里程碑——中国科学院
地理资源所地理标志研究中心成立

王振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DOI: https://doi.org/10.3974/geodp.2024.03.10

CSTR: https://cstr.escience.org.cn/CSTR:20146.99.2024.03.10

 

2024719日,“地标生境赋能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地理标志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成功召开。来自科创中国地标生境专业科技服务团的专家,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全国高校和企业的代表等100余人,共同探讨地理标志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地理科学在地理标志研究中的应用,并共同见证了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的成立。大会由地理标志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振波研究员主持。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纪委书记崔胜先在开幕式上宣读了研究所关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地理标志研究中心成立”的决定,它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在地理标志领域以及综合地理学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迈入了新的里程碑(图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纪委书记崔胜先宣读研究所批准成立
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的决定

 

2  科创中国地标生境专业科技服务团顾问组组长刘燕华研究员致贺信

科创中国地标生境专业科技服务团顾问组组长刘燕华研究员高度重视地理标志研究工作,他在给大会的致信中指出(图2),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文化深厚,地理标志资源极为丰富,它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既有天赐的自然禀赋,又有长年来人类文明的积累。地理标志产品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已纳入知识产权协定,强调原产地和商标的保护,在中国也是民法典规定的重要知识产权之一。地理标志产品不能简单解释为“土特产”,它包含地区(地域)、质量特征及其稳定性、信誉的历史沉淀与客观性,以及自然与文化的融合等特别含义。其中,前三个特征较容易确定,而第四个特征需要专业知识和研究来支撑。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成立地理标志研究中心,弥补了过去的缺憾,把地理标志产品的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对于地理科学整体而言,是一个把学科落地的举措和抓手,可以把科学问题在实践中检验,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入科学分析。地理科学的真正发展取决于分支学科与综合的交替融合,取决于客观与微观的相互呼应。最后,刘燕华研究员表达了对刘闯研究员多年来的拼搏和为地理标志研究做出的实质性成绩的敬佩,他相信,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不仅能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也能为造福社会做出贡献。

 

3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致辞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高度评价了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的成立(图3),他认为,这是中国地理学界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填补了地理标志研究在地理学界的历史空白,更标志着地理标志研究正式纳入地理学研究范畴。他表示,自2021年来,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21-2030十年行动计划为引领的地理标志研究工作带来了深远影响,特别强调了刘闯研究员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开拓性引领作用,并希望地理标志研究中心能进一步推动所有地理标志、地理标识、地理符号及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的成果。为此,张国友秘书长还提出三点建议:(1)建立和完善优质地理产品标准体系;(2)深入研究地理标志的科学和实践意义;(3)加强数据获取和研究以促进数字与经济融合。最后,他表示中国地理学会将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做好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标准制定和认证工作,大力支持更加广泛的地理标志研究工作,助力地理科学发现,指导人们高质量生活。

 

4  农业农村部质量安全监管司
一级巡视员程金根在会上致辞

农业农村部质量安全监管司一级巡视员程金根在致辞中(图4)表达了对地理标志研究中心成立的热烈祝贺和支持。他分享了自己在农业农村部工作的经历,从过去的数量增长,到后来的食品安全,再到质量工作,他深刻体会到质量对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他指出,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是质量控制体系,还是知识产权手段,更是地理文化的全方位赋能。他对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高度赞赏,并期待中心能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建议。同时,他也希望地理标志研究中心能引领产业发展,改善消费者的生活品质。最后,程金根表达了与各方合作的愿望,希望建立多方位多学科的研究合作,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

 

5  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主任宋献方研究员在
会上作题为“地理标志研究中心定位、
目标与工作计划”的报告

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主任宋献方研究员(图5)回顾了三年来科创中国地标生境计划实施取得的成果后指出,地理标志研究中心是研究所各领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资源、地理信息、生态系统等)开展国内外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窗口和平台,重点任务包括:

1)探讨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现代综合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工程、标准、文化为一体的地理多样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创建地理标志科学研究理论,丰富现代综合地理学内涵;

2)开展地理标志系列标准研究,确保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和信誉的标准化。研发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地标生境”观测设备,以支持科学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同时建成覆盖全国的“地标生境地面站观测网络”,提高数据获取能力;

3)推动地标生境工程的实施,通过科技手段保护和改善地理标志产品的生态环境,并挖掘地理标志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提出地理科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解决方案,助力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支撑国家科技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地理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促进地理标志研究队伍的形成和发展壮大,确保研究工作的持续性和专业性。

 

6  地理标志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刘闯研究员在会上作题为“现代综合地理科学的发展与地理标志研究”报告

 

地理标志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刘闯研究员指出(图6),当前在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领域,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在国家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首要任务形势下,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全球共同呼吁绿色发展和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地理学亟需提供从基层村到国际全球层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此,她带领团队率先启动了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21-2030十年行动计划,围绕地理标志、地理特色、地理传统产品,从品种、品质、品相、品牌、品德、品位六个维度入手,利用开放科学、地理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通过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世界数据中心,将科学、技术、工程、标准与文化相结合,建立案例溯源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过参加北京服贸会、举办中科年货节、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举办联合展览、中欧地理标志博览会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地理标志研究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促进健康发展。

她指出现代综合地理学是地理标志研究的核心理论,它目前的重要任务是转型:(1)区域研究向完善尺度方向转型(向地方尺度(包括县、乡镇、村)和全球尺度(包括国别地域和全球)扩展转型);(2)要素研究向地理多样性综合分析方向转型;(3)在全球地域国别尺度地域差异研究基础上,向地域合作共性研究转型;(4)从描述性表达向数字化转型;(5)从个体专家型研究向智能化体系转型;(6)从单纯论文向综合实用转型。

同时,她强调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以地标生境为抓手、数实融合为驱动的发展路径,扩展综合地理学研究领域。此外,她还强调了科技与法律相结合的重要性,倡导通过科技与法律并驾齐驱的方式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带来的新机遇背景下,通过构建地理标志产品集散地与原产地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地方特色产品走向更大舞台。最后,刘闯研究员认为以现代综合地理学为核心推动地理标志的实践工作具有广阔和渊博的领域,也是未来几十年内地理学影响和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重要抓手。

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张松梅祝贺地理标志中心成立,强调了其作为地标生境工作载体的重大意义。回顾个人的职业生涯,她深感农产品是全产业链的产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她强调,数据在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借此机会,她介绍了农业部大数据中心的定位,致力于数据汇集、运算与应用,推出“全农码”技术,实现产业链信息对接与数据关联,提升质量与产业链的追溯。未来,张松梅副主任期待与地理标志研究中心合作,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与创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拉萨高原生态综合试验站站长戴尔阜在致辞中指出,拉萨高原生态综合试验站主要围绕青藏高原特色的生境、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特征展开研究,包括对于脆弱生态修复技术、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遴选品种以及农民增收等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戴尔阜研究员对于“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与期待,他希望拉萨高原生态综合试验站能够借此契机,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研究和发展的基地,为地理标志产品做一些贡献。

科创中国地标生境专业科技服务“磐石兰家村大米永久基本农田案例”首席专家付晶莹研究员表示,她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一项目从起步到如今的发展。在过去的三年里,以刘闯老师为代表的团队,在地理标志产品领域进行了大量创新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与实践,这些努力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更引起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关注。她强调,地标生境案例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改变,不仅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还成为科技赋能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路径。未来,期待地标生境案例能够通过标准建设、市场开拓和造福社会百姓方面,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丰县公共数据中心主任茌行行在致辞中表示,自2021年以来,丰县有3个地标生境案例获得认证,分别是丰县苹果、牛蒡、白酥梨。丰县一直以来都是地标生境案例系列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致力于推动地标生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的一年里,丰县成功举办了“2023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古黄河泛区大会”,并承办了多项重要活动,包括“地标生境技术援助粮农组织‘一国一品’计划亚太区域实施的能力建设”地标生境案例联展、地标生境案例考察以及“第二届中外地理标志暨第二届中欧地理标志博览会‘科创中国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集群展’”等活动。同时,丰县还开通了“优质地理产品商城”,目前17个案例的34个产品在平台上实现了优质优价,为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的选择。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华立鸣先生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时。他围绕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的发展给出三点建议:首先,中心应加强规律性、机制、标准与文化方面的研究,为党和政府提供科学支撑。其次,中心应成为地方基层实践创新的好帮手,通过提供专业指导与技术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国家队的作用。最后,中心应做好地理标志宣传的好推手,将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推向世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刘艺卓研究员阐述了地标产品对于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外贸增长及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她指出,品牌化是提升消费升级的重要手段,地标产品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强化品牌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针对当前外贸领域面临的挑战,刘艺卓研究员强调,地标产品以其独特性和高品质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能够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地理标志产品出口。最后,她希望通过地理标志研究中心平台,将农产品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相结合,打造成一个更优质的品牌。并通过电商平台的销售,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杨拴昌会长对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同时也代表欧委会、欧洲联盟以及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组委会,邀请中心参加将于今年920日至22日在四川泸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他希望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地理标志研究中心团队,能够进一步深入挖掘地理科学的内涵,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毛克彪研究员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他对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的成立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的成立不仅代表着地方传统文化与知识与地理学的进一步融合,更是知识产权与地理学深度结合的重要体现。他特别感谢地理资源所科研人员的辛苦付出,将地理标志研究与实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他认为,地理标志产品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让地方民众认识到其独特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大家的保护意识。其次,毛克彪研究员强调了在当前中国社会背景下,产品溯源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地理标志产品应当带头建立溯源体系,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被追溯到其生产源头,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信任。最后,毛克彪研究员对地理标志研究中心寄予了厚望,他希望在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的引领下,把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建设越做越好,促进高质量发展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郧文聚研究员发来贺信,在贺信中就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人民迈进高品质生活时代,人人享有优质、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成为新时代的新需求,优质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供给、创新和治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探索新方向。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的成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将为有效增进中国人民的幸福新体验做出重大支撑。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一直将优质农用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作为主攻方向,愿意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地理标志研究中心加强实质性合作,共同推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和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

通用(航天)数字大产业专班首席顾问兼广西香料中药材交易中心总经理梁英女士,介绍了广西香料中药材交易中心的模式,该中心通过卫星遥感监测主产区,设计交易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和损耗,建立收储仓和监管仓,实现产品价值回归。她强调,交易中心希望与地理标志研究中心建立深度合作,助力于区域经济和发展,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向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顾问任海梅女士介绍了巴拿马咖啡产地生态环境、悠久历史、独特的品种特性与精湛的烘焙工艺。广西桂品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苏燕女士回顾广西荔浦芋永久基本农田案例的推出,让广西有幸成为地标生境案例产品中的一员,她期待地理标志研究中心能继续为广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与推动。北京中科生活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琪分享了中国科学院园区服务中心的规划与愿景。他对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中科生活服务中心可以作为线下展示地标生境案例产品的窗口,在优质地理产品为科学家服务方面提供更多的保障工作。吉林大学陈圣波教授,作为磐石锦绣海棠案例的首席科学家,表达了对地理标志研究中心成立的喜悦与期待,分享了作为首席科学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强调,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仅意味着在大地上采集数据,发表一篇论文,而是将科研力量转化为实际的成果,再由产品到品牌的转化过程,正是激发首席科学家的强动力。

最后,王振波副主任在总结中表示,地理标志研究中心将依托地理资源所现代综合地理学的学科与团队优势,深入开展地理标志理论研究、标准制定与工程实施,推动产学研政团民传一体化合作,融合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中心将秉承开放合作的宗旨,借助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平台,与世界各国合作并分享地理标志研究成果,共同开展现代综合地理学、地理多样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合作与创新。

 

 

7  会议现场照片